依赖于经验,对事情缺少归纳或者分类,聚焦于事情本身;习惯性的根据直觉回答问题/输出观点,经常不过多的思考,选择最舒服的方式(思考是重脑力劳动,非常消耗大脑精力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称之为“意识流思维”,或者“经验思维”。
  如果抛开现实的处境,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以及人类对于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需求的话,“意识流思维“非常的合理 -- 经验往往是正确的(至少短期来看),以最小的代价做出一个选择,似乎已经是最优解了。
  无法比较一个当今的软件从业者和200年前的纺织厂工人对世界的贡献孰大孰小,但回到各自身上,两人可能都在为前途生计发愁,比纺织厂工人好在的是,我们现在有了足够多的信息,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善自身的处境。

剖析意识流思维

  首先我尝试描述意识流思维的可能现象:
  ⅰ. 线性思路:习惯从事情本身出发思考,停留在自身所在的层次,例如老板吩咐了一件事情,想到的是要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要做,关于这件事的考量是什么
  ⅱ. 思路模糊:习惯性使用“感觉”这个词,抽象而不具体,例如马上要做一个项目,首先脑子里出现的感觉这个事情难不难,大概需要多久,而不是有具体哪些重要的事项、该怎么拆分、相关的资源等,关键点在于不具体,依靠经验的输出
  ⅲ. 表达:在一个陌生的话题上面容易想到哪说到哪,抽象总结能力比较弱,没有明确的表达的主线
  ⅳ. 记忆力:感觉记忆力比较差,这个可能是有客观的原因, 写这个点的目的在于由于过多的依赖经验记忆而不是方法论,所以当面对一个选择的时候,容易感觉到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来,这可能是过多的依赖与经验的原因
  ⅴ. 工作:如果本身有良好的品质:例如勤奋,抗压;那么工作中的表现可能更像老黄牛而不是明日之星,所以可能良好的品质无法使之价值最大化
  ⅵ. 急性:急性是不成熟的表现,当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成熟程度不匹配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他的思维方式导致认知偏低,所以表现得比较幼稚
  ⅶ. 随波逐流:好听一点是随意、随性,不好听一点就是墙头草,没有主见
  ⅷ. 价值观单一

  我们尝试将意识流思维方式可视化的表达出来,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拆解:意识流思维如何运行?现实世界的结构?两者如何发生作用?

路径依赖

  这两天在看同事们的规划 ,例如在人群运营的策略中,业务数据同学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例如人群画像、行为画像、素材匹配、权益匹配等方法产出了一批匹配业务目标的人群策略,这一方法论在阿里系之内应该是畅通无阻的,大家也基本能够follow这个思路,我看下来也觉得很流畅,内容很多虽然有些细节没细看,整体也能get到,以及其他的业务规划也是一样,显然通过这样一套方法在技术业务同学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我又想到为什么有时候会听到某某大厂员工去创业公司之后获得的评价不高,我想上面说到的现象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大厂所练就的思路在创业公司不一定行的通,你拿出一套方法论人家只会觉得不接地气,但除此之外你怎么样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虽然体现价值的方式很多,但如果你之前学到的本领是造就了你现在如此的原因,那凭什么要放弃这一套思路呢,虽然这未必是正确的,这就是路径依赖吧。生物学中如是,企业如是,人也如是。

知识型思维

  知识是什么?知识的汰换与更新
  现实事件的结构
  目标导向 -> 价值导向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